国产无遮挡在线播放视频,国产一国产一级新婚之夜,国产成人在线电影a区,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影院
首頁
金額大寫轉換器
日期天數(shù)計算器
年齡計算器
N天前/后日期查詢
長度單位換算器
區(qū)號查詢
謎語大全
網站ICP備案查詢
漢字組詞免費在線查詢
查詢漢字
開始
結尾
立即查詢
當前位置:
首頁
>
漢字組詞查詢
教組詞
更新日期:2023-05-10 05:30:02
教
教拼音
:jiào
教偏旁部首:攵
教筆畫數(shù):11筆(
教的筆順
)
教繁體字:教
教字開頭組詞
教長
:中國通用漢語的穆斯林對主持伊斯蘭教清真寺教務的阿訇的稱呼。有時與伊瑪目”同義。
教場
:1.亦作"教場"。 2.舊時操練和檢閱軍隊的場地。
教乘
:1.佛教語。指佛教﹑佛法。
教笞
:1.教訓鞭笞。
教敕
:1.教誡;教訓。
教辭
:1.命令。
教當
:1.猶教唆。
教導隊
:輪訓初級軍官或培訓軍士的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軍、師兩級設有教導隊,以輪訓連、排干部和培訓班長。訓練內容主要包括戰(zhàn)術、技術、政治、文化知識等。
教迪
:1.教育開導。
教讀
:1.教書。 2.指教師。
教法
:1.亦作"教灋"。法典;法規(guī)。 2.猶教義,教理。 3.教育方法。
教坊
:中國古代宮廷音樂機構。始建于唐代,專門管理宮廷俗樂的教習和演出事宜。一度改名云韶府”。宋元兩代亦設教坊;明代設教坊司,隸屬于禮部,主管樂舞和戲曲。至清代雍正時改教坊司為和聲署。
教服
:1.猶教練,訓練。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1.謂施教應該及早。
教告
:1.猶教導;教誨。
教管
:1.教育管束。
教護
:1.猶管理。
教皇國
:公元756-1870年意大利中部由教皇統(tǒng)治的政教合一國家。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矮子)將從倫巴德王國奪來的從臘萬納至羅馬的一片土地贈給教皇,教皇國從此開始。到近代國土逐漸縮小,1870年全部并入意大利王國,教皇退居羅馬城西北的梵蒂岡。1929年建立梵蒂岡城國。
教誨
:〈書〉教訓;教導諄諄~。
教諫
:1.教導與規(guī)勸。
教禁
:1.教化和禁令。
教科書
:按照教學大綱編寫的為學生上課和復習用的書。
教老者
:1.方言。教員。
教理
:1.指教化之理。
教練機
:專門用于訓練飛行人員的飛機。設有前后兩個單人座艙或一個雙人座艙。有兩套互相聯(lián)動的操縱機構,供教員和學員使用。通常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種教練機。
教練員技術等級制度
:根據(jù)教練員的業(yè)務水平而授予相應等級稱號的制度。中國于1979年由國家體委頒布實施。共分五個技術等級國家級、一級、二級、三級和助理教練員。
教齡
: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年數(shù)。
教門兒
:1.猶言這一類人﹑這種門道的人。
教勉
:1.教導勉勵。
教民
:1.教育人民。 2.清末泛稱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中國人。
教命
:1.猶教令。上對下的告諭。 2.猶指示。
教墨
:1.對他人書信的敬稱。
教派
:某種宗教內部的派別。
教擾
:1.訓練使之馴服。
教師
:教員人民~。
教示
:1.教導;訓誨。
教室
:學校里進行教學的房間。
教手
:1.教授歌曲﹑戲劇﹑武術的技藝人。
教首
:1.教頭。古代教授武藝的教師。
教書匠
:指教師(含輕蔑意)。
教數(shù)
:1.教育的方法。
教順
:1.教訓。順,通"訓"。 2.謂教練使馴服。
教唆
:慫恿指使(別人做壞事)~犯。
教條
:①宗教上的信條,只要求信徒信從,不容許批評懷疑。②只憑信仰,不加思考而盲目接受或引用的原則、原理。③指教條主義。
教帖
:1.公侯﹑大臣的書面命令。
教廷
:天主教會的最高統(tǒng)治機構,設在羅馬城梵蒂岡。
教徒
:信仰某一種宗教的人。
教無常師
:1.謂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師。語出《書.咸有一德》"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教習
:①教員的舊稱。②〈書〉教授(學業(yè));教練 ①~書法ㄧ~水軍。
教席
:1.指教師的職務。
教象
:1.謂把教育的法則形諸文字,成為條文。
教刑
:1.古代學校所用的刑罰。
教勖
:1.教育勉勵。
教學大綱
:根據(jù)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guī)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包括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教學法
:1.指教學理論。包括普通教學法和分科教學法。
教學機器
:呈現(xiàn)程序教材并控制學習行為的機器。一般具有三種功能向學生呈示學習內容,提出問題,要求回答;檢驗學生答案,提出正誤;使學生按自定的步調學習。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教學機器的發(fā)展。
教馴
:1.教訓。 2.訓練。
教言
:1.教誨的話。
教研室
:教育廳、局和學校中研究教學問題的組織。
教養(yǎng)
:①教育培養(yǎng)~子女。②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yǎng)有~。
教養(yǎng)院
:1.勞動改造機關的一種。實施以教育改造為主﹑輕微勞動為輔的改造方針。 2.為革命殘廢軍人特設的教養(yǎng)機構。
教義
:某一種宗教所信奉的道理。
教肄
:1.教學;教授。
教友
:1.指能給予教導的朋友。 2.稱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亦泛指教徒。
教誘
:1.教育誘導。
教育
:①培養(yǎng)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②用道理說服人使照著(規(guī)則、指示或要求等)做說服~。
教育技術學
:又稱教育工藝學”。研究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的學科。主要研究內容有運用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成果,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利用心理學關于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探討教育、教學內容的配備和教學方法的改進;利用工程學知識,設計和研制有效的教育場所、設備和教具。
教育經濟學
:運用經濟學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資與收益等問題的學科。內容包括觀察和推算在經濟發(fā)展后各類勞動力的需要數(shù)量,探索各種教育形式和教育結構的計劃原理和節(jié)約方法,分析和提出教育發(fā)展對人力、物質的需求與供給,總結教育發(fā)展的可計量的經濟效驗等。
教育社會學
:運用社會學原理和方法研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教育的關系問題的學科。主要探討教育與整個社會的關系,班級與社會的關系,學校教育與社會不平等的關系,教育與社會階層的形成和變遷的關系等。
教育心理學
: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xiàn)象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心理學分支學科。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發(fā)表《教育心理學》奠定了這門學科第一個完整的體系。研究內容主要有學習心理、智育心理、德育心理、個別差異及其測量與評定。
教育學
:研究教育現(xiàn)象,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科學。主要探討教育的一般原理,如教育的本質、方針、目的、制度,各項教育工作的任務、內容、過程、原則、方法、組織形式和學校管理等。有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特殊教育學等分支。
教育哲學
:用一定的哲學觀點來解釋教育的本質、目的、價值、方法等基本理論問題的學科。在西方,教育哲學的主要流派有實用主義、永恒主義、要素主義、改造主義、存在主義、分析主義等。在中國,教育哲學的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分析和探討教育的根本問題,從中找出規(guī)律,為教育理論和實際工作提供指導。
教約
:1.教訓約束。
教閱
:1.教練;訓練。
教澤
:1.教化或教育的恩澤。
教招
:1.教詔,教訓。
教詔
:1.教誨;教訓。
教正
:〈書〉指教改正(把自己的作品送給人看時用的客套話)送上拙著一冊,敬希~。
教旨
:1.上對下的告諭。 2.教皇的旨意。
教治
:1.教化,教育。
教胄
:1.《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孔傳"胄,長也。謂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詩蹈之舞之,教長國子,中和祗庸孝友。"《說文》引作"教育子",《史記.五帝本紀》作"教穡子"。王引之曰"凡未冠者,通謂之稚子。穡子即育子,故曰'命汝典樂,教育子'西漢經師如夏侯﹑歐陽必有訓育子為稚子者,故史公以稚代育,蓋有所受之。育﹑胄古聲相近,作胄者假借字耳……馬注曰'胄,長也,教長天下之子弟。'訓胄為長,始與史公異義。然云'教長天下之子弟',則是以教胄二字連讀而訓為教長。"見《經義述聞.尚書上》◇以"教胄"謂向后學講解經義。 2.謂教育國子。
教主
:某一宗教的創(chuàng)始人,如釋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
教字結尾組詞
風教
:1.《詩大序》"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后以"風教"指風俗教化。
高教
:高等教育的簡稱。
邦教
:1.國家的教化。
幫教
:幫助和教育對失足青少年要做好~工作。
本教
:1.謂農事。 2.根本性的教育。 3.藏族地區(qū)固有的宗教,崇奉鬼神和自然物,尚巫術。佛教傳入前,在吐蕃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八世紀后勢力逐漸衰微。在與佛教的長期相互斗爭中,吸收佛教的部分教義,逐漸形成類似喇嘛教的一個教派。藏語稱"本波"。也叫"缽教"﹑"笨教",俗稱"黑教"。
方教
:1.佛教語。方廣之教。
昌教
:1.善美的教化。
告教
:1.告喻教誨。 2.敬辭。指書信。
誥教
:1.告誡﹑教育。
垂教
:1.猶垂訓。 2.猶賜教。
承教
:1.接受教令。 2.用作謙詞,言接受教誨。
布教
:1.頒布教令;施行教化。 2.佛教語。傳布教義。
敦教
:1.勉勵教誨。 2.注重禮教。
傳教
:1.掌傳教令的郡吏。 2.傳布教義。
罷教
:1.教師為爭取實現(xiàn)某種要求或表示抗議而聯(lián)合停止教課。
篤教
:1.竭誠于教化。
騁教
:1.猶馳教。
八卦教
:1.白蓮教的支派。始稱收元教﹐為清初山東單縣劉佐臣創(chuàng)立。其后傳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教徒依八卦分為八股﹐故又稱八卦教。主張推翻清朝統(tǒng)治﹐宣稱"平胡不出周劉戶﹐歳在戊辰﹑己巳年。"乾隆年間不斷遭到清統(tǒng)治者鎮(zhèn)壓﹐教主劉省過(佐臣孫)等被殺害。嘉慶年間又一度盛行﹐教徒林清李文成等曾領導起義﹐改名天理教﹐亦遭鎮(zhèn)壓。其后分支馀派散在各處﹐義和拳即其中一支。
德教
:1.道德教化。 2.指德育。
奉教
:1.接受教導。
奉令承教
:1.遵從命令﹐接受教誨。
符教
:1.書面的教令;批示。
吃教
:1.舊時對天主教或基督教信徒以信教為名而謀生或圖利的諷刺說法。
截教
:1.章回小說《封神演義》中虛構的一種宗教。與闡教對立。
進教
:1.猶賜教。
舊教
: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后,稱天主教為舊教。
咎教
:1.災禍的垂戒。
孔教
:1.指孔子的學說主張。 2.認為儒家的學說主張與佛﹑道一樣,具有宗教性質,故稱之為"孔教"。
科教
:科學教育~片ㄧ~戰(zhàn)線。
匡教
:1.糾正指教。
賜教
:1.對他人指教或來信的敬稱。
佛教
: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相傳為公元前六至五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 境內)王子釋迦牟尼所創(chuàng),廣泛流傳于亞洲的許多國家。西漢末年傳入我國。
甘教
:1.薩滿教的別名。
敕教
:1.帝王的命令。
口教
:1.謂親口訓誨。
老教
:1.老于任所的教官。
從教
:1.聽從教導。 2.指信教的人;教徒。 3.指脅從﹑受教唆的人。 4.從此使得;從而使。 5.聽任;任憑。
出教
:1.發(fā)布教令。 2.宗教徒被逐出教外或自行退出教門。
撫教
:1.撫育教養(yǎng)。
慈教
:1.慈母的教誨。
公教
:1.官辦教育。
恒教
:1.猶恒訓。
鬼教
:1.鬼神的指示。 2.舊時對佛教的侮稱。
誨教
:1.教誨。
講教
:1.猶講授。
家教
:家長對子弟進行的關于道德、禮節(jié)的教育有~ㄧ沒~。
景教
:1.基督教的支派。五世紀初敘利亞人聶斯托利所創(chuàng)。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波斯人阿羅本帶其經典入長安,太宗詔準建寺傳教。初稱波斯經教,后稱景教,其寺稱波斯寺,天寶時改名大秦寺。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禁。
來教
:1.來相教益。 2.對他人來信的敬稱。多用于書面。
東正教
:見〖正教〗。
馳教
:1.施教。
見教
:客套話,指教(我)有何~?
計教
:1.打算﹔考慮。
酒教
:1.見"酒酵"。
空教
:1.佛教語。以闡發(fā)般若經部諸法皆空為宗旨的教法。亦泛指佛教。
盡教
:1.聽憑,不管。
考教
:1.指考察官吏的教化。
拘教
:1.拘泥于禮教。
六教
:1.六經之教。
明刑弼教
:1.語出《書.大禹謨》"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謂以刑律曉諭民眾,使大家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輔助教化之所不及。
秘密教
:1.中國佛教派別密宗的別稱。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為依據(jù)﹐多運用通俗的誦咒祈禱﹐認為口誦真言(語密)﹑手結印契(身密)﹑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印﹐便可即身成佛。傳入我國西藏的也稱藏密。
男教
:1.對男子的教化。
皇教
:1.皇帝的教化﹑政令。
攀教
:1.高攀求教。
惠教
:1.猶賜教。
眷侍教
:1.舊時書信結尾自稱謙詞,表示親戚關系并侍候承教。
虧教
:1.有負于教化。
立教
:1.樹立教化;進行教導。
浄教
:1.佛教。
閫教
:1.指后妃或妻妾的訓戒。
摩尼教
:舊譯明教”、末尼教”等。波斯(今伊朗)古代宗教之一。公元3世紀由摩尼創(chuàng)立。主要經典為《徹盡萬法根源智經》、《凈命寶藏經》、《贊愿經》等。宣傳善惡二元論,善人死后可獲幸福,惡人則須墮入地獄。曾傳布于北非、南歐與亞洲一些國家,公元7世紀后漸衰亡。公元6-7世紀傳入中國,曾被嚴禁,元明以后漸融入其他教派。
密教
:1.大乘佛教后起的一派,相對于"顯教"而言。唐開元年間由善無畏﹑金剛智等傳入中國。自稱受于法身佛大日如來親證的秘密法門和真實言教。主要經典為《大日經》﹑《金剛頂經》和《蘇悉地經》。兩部秘法為"胎藏界"與"金剛界"。儀軌嚴格復雜,須由上師秘密傳授,才能修行。主要修法是通過"三密相應"(結印﹑持咒﹑觀想)而達到身﹑口﹑意"三業(yè)清凈",乃至"即身成佛"。流行于中國西藏等地區(qū)的,稱為"藏密"(俗稱"喇嘛教");傳入日本的,一般稱為"真言宗"。
默教
:1.指不用言語的教導。
牟尼教
:1.即摩尼教。
內教
:1.猶女教。封建時代對婦女的教育。 2.在皇城內教習校閱士兵。 3.指佛教。
耆那教
:印度傳統(tǒng)宗教之一。耆那”是創(chuàng)教者筏馱摩那的稱號,意為勝利者”或完成修行的人”。公元前6世紀與佛教同時興起,自稱是最古老的宗教。主要經典為《十二支》。否定婆羅門教的吠陀天啟說及其權威,主張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淫、無所得,實行苦行主義。主要派別有白衣派和空衣派(天衣派)。教徒有出家和在家之分。19世紀以來流傳到亞、非、歐等國家。
遷教
:1.謂從一地遷移到另一地從事教育工作。
清真教
:1.即伊斯蘭教。明清時,中國伊斯蘭教學者介紹伊斯蘭教教義,曾用"清凈無染"﹑"真乃獨一"﹑"至清至真"和"真主原有獨尊,謂之清真"等語,以稱頌該教崇奉的真主,故名。
勸教
:1.勸勉教化。
束教
:1.謂受名教約束。
帥教
:1.遵循教導。
順教
:1.順承教訓。
死教
:1.指教民重戰(zhàn)。
聆教
:1.聽受教益。常用于書札。
妙教
:1.佛教語。殊妙之教法。
七教
:1.古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互相間各自應當遵從的倫理規(guī)范。 2.古指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七種道德規(guī)范。
判教
:1.佛教語。謂判定各類經典的意義和地位。
求教
:1.請求指教。
三徙教
:1.指孟母為教育孟子而三遷之事。
釋教
:1.指佛教。
侍教
:1.陪侍奉教。 2.見"侍教生"。
樹教
:1.樹立教化。
樞機主教
:也稱紅衣主教”。天主教的最高級主教。由教皇直接任命,分掌教廷各部和許多國家重要教區(qū)的領導權。由樞機主教組成的樞機主教團”,是教皇的高級咨詢機構,并于教皇缺位時負責選舉教皇。
私教
:1.私人的指示。
領教
:接受教益,常用于表示客氣的話老先生的話我領教了|他說過多次,有機會一定領教。
母教
:1.語出漢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后以"母教"稱母親對于子女的教育。
姆教
:1.女師傳授婦道于女子。
魔教
:1.五代﹑兩宋時對秘密宗教組織明教的誣稱。明教由摩尼教發(fā)展而成,不事鬼神,供奉摩尼。時人易"摩"為"魔",稱明教為"魔教",稱其吃齋為"食菜事魔"。參見"吃菜事魔"﹑"食菜事魔"。
末教
:1.謂后來行事的指導;未來的借鑒。 2.無關根本的教導。
婆羅門教
:印度古代宗教之一。約形成于公元前7世紀,因以崇拜婆羅賀摩(梵天)而得名。以《吠陀》為最古經典。信奉多神。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以及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回之說。公元前6-前5世紀一度衰微。公元8-9世紀經改革后成為印度教”。
女教
:1.舊時謂對女子進行的教育。
請教
:1.指邊遠之地的人請求接受教化﹐愿意臣服﹑歸化。 2.請求指教﹔請求告訴。
清教
:1.使教化清明。 2.高明的教誨。對人的意見的尊稱。
全真教
:1.道教的一派。金王重陽創(chuàng)立。教旨以"澄心定意,包元守一,存神固氣"為"真功","濟貧拔苦,先人后己,與物無私"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該派舊時盛行于北方,以北京白云觀為中心,稱道教北宗。
權教
:1.佛法有權﹑實二教。權教為凡夫﹑小乘說法,取權宜義,如《阿含經》是。
入教
:1.加入某一宗教組織。多指加入基督教或伊斯蘭教。
少條失教
:1.謂沒規(guī)矩﹐無教養(yǎng)。
神道教
:簡稱神道”。日本的民族宗教。起源于原始宗教,后吸收中國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和佛教的某些教義,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宗教體系。崇拜多神,特別崇拜作為太陽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教派眾多,大致可分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俗神道三大系統(tǒng)。祭祀的地方稱神社”、或神宮”,神職人員稱祠官”、祠掌”等。
神道設教
:1.利用神鬼之道進行教化。
圣教
:1.舊稱堯﹑舜﹑文﹑武﹑周公﹑孔子的教導。 2.宗教信徒對各自宗教的尊稱。
詩教
:古代文學理論術語。意謂《詩經》中雖然對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諷刺,但態(tài)度卻溫和委婉,即所謂溫柔敦厚”,而不是直接和激烈的揭露抨擊。這種說法其實并不符合《詩經》的實際情況,但由于儒家的大力提倡,成為封建社會衡量文學作品政治意義的重要標準。
世教
:1.指當世的正統(tǒng)思想﹑正統(tǒng)禮教。
收教
:1.收拘管教。
說教
:1.講解和教授。 2.比喻生硬地﹑機械地空講道理。 3.宗教信徒宣傳教義。
四教
:1.舊時的四項教育科目。所指因教育對象而異。(1)孔子以文﹑行﹑忠﹑信為教人的四要目?!墩撜Z·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舊唐書·楊綰傳》"文﹑行﹑忠﹑信,弘于四教。"(2)指儒家所傳授的四門學科詩﹑書﹑禮﹑樂?!抖Y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唐王維《京兆尹張公德政碑》"心在四教,語稱七德,目視六籍,口誦九歌。"(3)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吨芏Y·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晉干寶《晉紀總論》"而其后妃,躬行四教,尊敬師傅,服澣濯之衣,修煩辱之事,化天下以婦道。"參見"四行"﹑"四德"。(4)指治家的四條準則勤﹑儉﹑恭﹑恕。《文中子·關朗》"御家以四教勤﹑儉﹑恭﹑恕。" 2.指佛門四教,所指各別。如龍樹四教﹑曉公四教﹑光宅四教﹑天召四教等。
逆教
:1.違背教化。
率教
:1.實行教化。 2.遵從教導。
命教
:1.猶命令。
末尼教
:1.摩尼教。波斯人摩尼所創(chuàng)立的宗教。其教宣傳光明與黑暗的互相對立為善惡的本原。約在6-7世紀從陸路傳入新疆◇由新疆傳入漠北的回紇。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波斯摩尼教侍法者密烏拂多誕持《二宗經》至長安。
莫教
:1.猶莫非。
明教
:1.高明的指教。對別人言論書札的敬語。 2.修明教育。 3.由摩尼教發(fā)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組織?;旌嫌械澜泰p佛教等成分。五代﹑宋﹑元農民起義常利用為組織的工具。
乞教
:1.請教;求教。
淺教
:1.淺俗之教。
趨教
:1.前往請教;就教。
三教
:1.漢儒謂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稱為"三教"。 2.指儒家的施教內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藝﹑合稱"三德"。 3.佛教傳入我國后,稱儒﹑道﹑釋為"三教"。
施教
:1.進行教育。
聲教
:1.聲威教化。
受教
:1.接受教誨。
外教
:1.佛教徒稱佛教以外的儒﹑道九流為外教。
王教
:1.王者的教化。 2.王者的命令。
五教
:1.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 2.古代練兵的五項內容。 3.唐人對司徒的別稱。 4.佛教語。華嚴宗判教為五,即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西教
:1.指佛教。 2.指耶穌教。
儒教
:1.指儒家學派。又稱孔教。中國歷史上把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派視同宗教,與佛教﹑道教并稱為三教。
任教
:1.負責管教訓誨。 2.指教書﹑擔任教學任務。
薩滿教
:1.一種原始宗教。流行于亞洲﹑歐洲的極北部等地區(qū)。
失教
:1.失于教誨。 2.指缺乏教養(yǎng)。
神拳教
:1.清末秘密會社之一,因傳習義和拳(即神拳)而得名。
示教
:1.顯示出來,使人們有所領悟。
手教
:1.親自教育。
唆教
:1.教唆。
胎教
:1.孕婦謹言慎行﹐心情舒暢﹐給胎兒以良好影響﹐謂之"胎教"。
桃李之教
:1.指老師的教誨。
天主教
:也稱羅馬公教”。與正教、基督教新教并稱為基督教三大教派。基督教產生后不久,就逐漸分化為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派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派教會。1054年兩派正式分裂,西派教會自稱公教”,有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中世紀時在西歐各國占統(tǒng)治地位。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脫離天主教的基督教新教后,在歐洲部分國家中喪失統(tǒng)治地位。主要分布于意、法、比、西、葡、匈、波、美及拉丁美洲各國。12世紀末13世紀初傳入中國,后中斷。明萬歷十年(1582年)耶穌會會士利瑪竇到中國,天主教再次傳入。
條教
:1.法規(guī),教令。
違教
:1.違反法典﹑法令。 2.謙詞。謂沒有聽到有教益的話。
威教
:1.指刑法和教化。
邪教
:1.旁門左道,不正派的宗教派別。
祆教
:1.即瑣羅亞斯德(舊譯"蘇魯友")教,俗稱拜火教。相傳為公元前六世紀瑣羅亞斯德創(chuàng)。波斯薩珊王朝奉為國教。其教創(chuàng)善﹑惡二元論,以火為善神的代表。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后又稱"火祆教"或"祆教"。唐代曾一度于長安建祠盛行,并立官專管。武宗反佛后漸廢不傳。 2.泛指西方傳入中國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
修教
:1.實行教化。
洋教
:1.指近代從西方傳入我國的基督教。
異教
:1.不同的教化。 2.不是自己所信奉的宗教。 3.特指非正統(tǒng)的宗教。 4.非正統(tǒng)的思想學派。
翊教
:1.同"翼教"。
陰教
:1.女子的教化。語本《周禮.天官.內宰》﹕"以陰禮教六宮﹐以陰禮教九嬪。" 2.猶陰政。
豫教
:1.《禮記.經解》"故禮之教化也微"唐孔穎達疏"微者言禮之教人豫前事微之時,豫教化之。"后指預為教育﹑感化。
臺教
:1.指天臺宗。
天方教
:1.伊斯蘭教在中國的舊稱。明代稱阿拉伯為天方﹐伊斯蘭教創(chuàng)于阿拉伯﹐故名。
聽教
:1.聽受教言。
往教
:1.謂老師前往學生處施教。
枉教
:1.敬辭。猶言屈尊賜教。
小教
:1.小學教師﹑小學教育的簡稱。
殉教
:1.指為某種宗教信仰而獻身。
雅教
:1.謂進行規(guī)范的教化。 2.客套語。敬稱他人言語教誨。
移風崇教
:1.移轉風氣﹐崇尚教化。
余教
:1.遺教。 2.很多的教誨。
原始宗教
:1.指原始時代的樸素宗教。存在于尚不具有成文歷史的原始社會中。
瑣羅亞斯德教
:舊譯祆教”、拜火教”、波斯教”等。波斯(今伊朗)古代的主要宗教。公元前6世紀由瑣羅亞斯德創(chuàng)立。主要經典為《波斯古經》。主張善惡二元論。要求人們從善避惡,棄暗投明。禮拜圣火為主要宗教儀式。公元7世紀后漸衰。今在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尚有少量信徒。公元6世紀南北朝時傳入中國,隋唐時曾在東西兩京(洛陽、長安)建立祆祠,但信奉者多為外國人。
討教
:1.猶請教。
天教
:1.上天示意﹐以為教誨。
文教
:1.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 2.文告教令。 3.文化教育。
習教
:1.猶訓練。
顯教
:1.能以語言文字闡明佛教教義的教派。與密教相對而言。天臺﹑華嚴﹑凈土諸宗屬顯教。
象教
:1.釋迦牟尼離世,諸大弟子想慕不已,刻木為佛.以形象教人,故稱佛教為象教。
仙教
:1.指道教。
刑教
:1.刑罰與教化。
形教
:1.猶象教。謂以形象施行教化。
宣教
:1.宣布教令。 2.宣揚教化。 3.宋代迪功郎的別稱。 4.宣傳和教育。
耶教
:1.耶穌教的簡稱。
耶穌教
:1.我國稱基督教新派為"耶穌教"。該教于十九世紀初年傳入我國。參見"基督教"。
義教
:1.仁義的教化。
移罇就教
:1.見"移樽就教"。
圓教
:1.佛教天臺宗﹑華嚴宗等自謂貫通諸經,調和各宗,不偏不倚,圓滿無缺,因稱圓教。
意教
:1.謂相示以意進行教育。
諭教
:1.曉諭教誨。
喻教
:1.開導教育。
碎教
:1.煩瑣的禮教。
天理教
:1.又稱"八卦教"。為白蓮教支派之一。十八世紀中白蓮教起義失敗后由部分教徒組織而成﹐曾傳布于北京﹑河北﹑山東﹑河南等地。
頹教
:1.衰微的教化。
武教
:1.軍事教育。
像教
:1.即像法。亦泛指佛法。
幸教
:1.猶賜教。
嚴教
:1.教誨。嚴,尊上之詞。
一乘顯性教
:1.佛教華嚴宗以佛法最上一乘能使一切眾生顯明本性,與佛無異,因有"一乘顯性教"之稱。
遺風余教
:1.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教化。
印度教
:印度的傳統(tǒng)宗教。公元8-9世紀,由婆羅門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義,經商羯羅等改革后形成。也稱新婆羅門教”。主要經典為《吠陀》等。主要教義仍是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回之說。主要教派有濕婆派、毗濕奴派和性力派等。近代以來又相繼出現(xiàn)梵社、圣社、羅摩克里希那教會等組織,并傳布到世界各地。
膺教
:1.承宣教化。
誘教
:1.誘導教誨。
攢教
:1.慫恿﹐唆使。
掌教
:1.主管教授。 2.伊斯蘭教禮拜寺的教長。 3.白蓮教的教長。亦謂主管教務。
執(zhí)教
:1.任教。
只教
:1.只使。 2.只要。
制教
:1.佛教語。即戒律。戒律用以制止邪非之教,故謂"制教"。 2.謂教育感化。
種教
:1.種族和宗教。
智教
:1.猶智育。
主教
:天主教、正教的高級神職人員。職位在神父之上。通常是一個地區(qū)性教會的管理人,有按立神父之權。在主教品位中,有時又細分作一些非品位性的級別,如總主教、都主教、樞機主教等?;浇绦陆棠承┳谂?如圣公會等)亦設主教。
行教
:1.進行教學。
須管教
:1.猶須管。
玄教
:1.猶圣教。 2.指佛教或道教。
言傳身教
:1.謂一面用言語進行傳授﹐一面在行動上以身作則。指言行起模范作用。
言教
:用話語引導、教育人言教不如身教。
遺教
:1.前人遺留下來的教訓﹑學說﹑主張﹑著作等。 2.臨終的教誨;遺命。 3.前代的風教。
應教
:1.魏晉以來稱應諸王之命而和的詩文。南朝宋湛茂之有《歷山草堂應教》詩。唐王維有《從岐王過楊氏別業(yè)應教》詩。趙殿成箋注"魏晉以來,人臣放文字間,有屬和于天子,曰應詔;于太子,曰應令;于諸王,曰應教。"
馭教
:1.掌握教化。
猶太教
:猶太人所信奉的宗教。主要經典為《圣經·舊約全書》。崇拜獨一真神”雅赫維,信仰猶太民族是與神立約的特選子民”,教義教規(guī)系由雅赫維通過摩西傳授而來。當代猶太教有正統(tǒng)、改革、保守三大派別。神職人員稱拉比”。12世紀曾有一支猶太人定居中國開封,設立會堂,名其教為天教”或一賜樂業(yè)教”。
翼教
:1.維護圣教。
因材施教
:教育工作的原則之一。指在共同培養(yǎng)目標下對不同受教育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友教
:1.指不執(zhí)師徒之禮,以朋友的身分教授。
有分教
:1.見"有分交"。
元教
:1.即玄教。指道教。
真教
:1.指佛教﹐佛法。 2.指純真的教化。
指教
:指點教導指教一二|多多指教。
治教
:1.猶政教。指政事與教化。
遵教
:1.遵守教導。
走教
:1.謂教者往學生處授課。不同于坐館授徒。
貞教
:1.謂以貞正之道教民。 2.貞正的教化。
爭教
:1.怎教。
正教
:也稱東正教”。與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并稱為基督教三大教派?;浇坍a生后不久,就逐漸分化為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派教會和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派教會。1054年,兩派正式分裂,東派教會自稱正教”。16世紀末,莫斯科大主教脫離君士坦丁堡而自主,成為俄羅斯正教。主要分布在希臘、塞浦路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俄羅斯等國。1727年后,俄羅斯正教正式派傳教士進入中國。
麈教
:1.古人執(zhí)麈尾而談,因敬稱他人之指點教誨為"麈教"。
宗教
:相信世界上存在著超自然力量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認為這種力量主宰著自然和社會,因而對之敬畏和崇拜。世界性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還有日本的神道教、印度的印度教以及中國的道教等民族宗教。各種宗教都有自己的教義信條、神學理論、清規(guī)戒律和祭儀制度等。
箴教
:1.規(guī)勸教導。
至教
:1.最好的教導。 2.謂極其高明的道理和見解。
竺教
:1.佛教。
猣教
:1.為宗教舍身。猣,通"殉"。
在教
:1.信仰某一宗教。
在禮教
:1.即在理會。
政教
:1.政治與教化。 2.指軍中號令。 3.政權與教權。參見"政教合一"。
中教
:1.中正和平的教化。 2.中學教育的省稱。
推薦工具
成語大全查詢
漢字拼音查詢
筆畫筆順查詢
繁體字轉換器
謎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