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无遮挡在线播放视频,国产一国产一级新婚之夜,国产成人在线电影a区,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影院
首頁
金額大寫轉(zhuǎn)換器
日期天數(shù)計算器
年齡計算器
N天前/后日期查詢
長度單位換算器
區(qū)號查詢
謎語大全
網(wǎng)站ICP備案查詢
漢字組詞免費在線查詢
查詢漢字
開始
結(jié)尾
立即查詢
當前位置:
首頁
>
漢字組詞查詢
夏組詞
更新日期:2022-11-23 15:00:03
夏
夏拼音
:xià
夏偏旁部首:夂
夏筆畫數(shù):10筆(
夏的筆順
)
夏繁體字:夏
夏字開頭組詞
夏安居
:1.佛教語。謂僧徒在夏天,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而專心坐禪修學。又稱坐夏。
夏半
:1.夏季過半,指夏歷五月半后。
夏播
:1.夏季播種。
夏伯陽
:見峭耶夫”(603頁)。
夏布
:1.用苧麻纖維織成的布,宜于制夏裝,故名。為我國特產(chǎn),多產(chǎn)于江西﹑湖南﹑廣東﹑四川等地。
夏采
:1.《周禮》官名。主管大喪事務。
夏蠶
:1.夏季養(yǎng)的蠶。
夏成
:1.猶夏熟。
夏蟲
:1.夏天的蟲。 2.比喻識見短淺的人。用《莊子.秋水》典。
夏蟲疑冰
:1.見"夏蟲語冰"。
夏蟲語冰
:1.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語本《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夏鋤
:1.指夏季的鋤地工作。
夏楚
:1.古代學校兩種體罰越禮犯規(guī)者的用具◇亦泛指體罰學童的工具。 2.泛指用棍棒等進行體罰。多用于對未成年者。
夏狄
:1.見"夏翟"。
夏典
:1.夏代典籍。
夏簟
:1.夏天用的竹席。
夏鼎
:1.即禹鼎。相傳夏禹鑄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鏤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參閱《左傳.宣公三年》。
夏鼎商彝
:1.謂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夏二子
:1.指蚊與蠅。
夏服
:1.良箭名?!段倪x.司馬相如》"左烏號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郭璞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一說指古之善射者夏羿的箭囊。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亦泛指箭或箭囊。
夏槁
:1.供夏天食用的干魚。 2.草木夏天枯死。
夏葛
:1.夏天穿葛衣。 2.指夏天穿的葛衣。
夏耕
:1.傳說中之人名。
夏宮
:1.即夏臺。
夏官正
:1.官名。唐宋以來均為司天官屬中管四時的官。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二》﹑《宋史.職官志五》。
夏圭
:南宋畫家。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寧宗時為畫院待詔。擅畫山水,用禿筆趁濕作大斧劈皴,名拖泥帶水皴”,又喜用一角半邊的構(gòu)圖,有夏半邊”之稱。亦工人物。與李唐、劉松年、馬遠并稱南宋四家”。有《溪山清遠圖》等存世。
夏癸
:1.即夏桀。
夏鯀
:1.即鯀。傳說為堯舜時代的部落首領(lǐng)。禹之父。由四岳推舉,奉堯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
夏海
:1.大海。
夏荷生(1899-1946)
:蘇州彈詞演員。浙江嘉善人。少年時曾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當排字工人。因愛好彈詞,從錢幼卿學彈詞《描金鳳》、《三笑》、《雙金錠》。說表以火功”見長,唱調(diào)高亢清脆、一波三折,世稱夏調(diào)”。因說唱《描金鳳》著名,有描王”之稱。
夏侯
:1.復姓?!妒酚洠B滕灌列傳》有夏侯嬰。
夏侯妓衣
:1.簾的異稱。
夏后
:1.見"夏后氏"。
夏后開
:1.見"夏啟"。
夏后氏
:1.指禹受舜禪而建立的夏王朝。稱夏后氏。亦稱"夏氏"﹑"夏后"。
夏候鳥
:1.指夏季在某地區(qū)繁殖,秋季到較暖的地區(qū)去過冬,第二年春天再飛回原地區(qū)的鳥。如家燕﹑杜鵑等。
夏黃公
:1.商山四皓之一『初隱士。姓崔名廣,字少通。齊人。因隱居夏里修道,故號夏黃公。見《史記.留侯世家》司馬貞索隱。
夏璜
:1.美玉名。相傳為夏后氏的珍寶,故名。璜,半璧形的玉。
夏雞
:1.鳥名。鵯鵪的別稱。也叫催明鳥。
夏家
:1.指夏朝。
夏甲
:1.夏朝君主孔甲。
夏箭
:1.指良箭。
夏江城
:1.南唐夏寶松之別號。夏曾隱居廬山,作有《宿江城》詩,因號夏江城。
夏節(jié)
:1.夏季。
夏桀
:1.夏朝末代君王。名履癸。暴虐荒淫。湯起兵伐桀,敗之于鳴條,流死于南巢。參閱《史記.夏本紀》。
夏景
:1.夏日;夏晝。 2.夏天的景色。 3.夏天的日光。
夏橘
:1.果名。金橘的別稱。
夏康
:1.夏代君王太康的省稱。太康為啟之子,以游樂放縱而失國。《楚辭.離騷》"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王逸注"夏康,啟子太康也。"一說"康娛"連文??祳首钥v,以致喪亂。見戴震《屈原賦注》。
夏課
:1.唐代舉子,落第后寄居京師過夏,課讀為文,謂之"夏課"。其間所作詩文亦稱"夏課"。 2.泛指舉業(yè)。
夏臘
:1.僧人出家的年數(shù)。僧人以七月十六日為歲首,七月十五日為除夕;出家后,以夏臘計算年歲,猶常人稱年齡為春秋。
夏潦
:1.夏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
夏澇
:1.夏季雨水過多。
夏禮
:1.夏代的禮法。
夏李
:1.大李。
夏歷
:俗稱農(nóng)歷”。陰陽歷的一種。以朔望月為基礎(chǔ),以置閏來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接近。平年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13個月,全年384天或385天。每月合朔之日,稱為初一。月的天數(shù)基本能反映月相。中國在采用公歷紀年的同時,仍沿用這一傳統(tǒng)歷法。
夏糧
:1.夏季收獲的糧食。如小麥﹑早稻等。
夏令時
:又稱經(jīng)濟時”或日光節(jié)約時”。法定時的一種。在夏季,由于晝長夜短,為充分利用日光,把時鐘適當撥快;到秋季,再撥回。1908年由英國人威利特提出。1916年后,德國、奧地利、荷蘭及丹麥等國相繼采用。中國也曾采用過。
夏令營
:1.夏季開設(shè)的供青少年或集體的成員短期休息﹑娛樂等的營地,多設(shè)在林中或海邊。
夏爐冬扇
:1.喻做事不合時宜。語本漢王充《論衡.逢遇》"作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以夏進爐,以冬奏扇,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
夏綠林
:又稱落葉闊葉林”。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下的植被類型。由夏季長葉、冬季落葉的喬木樹種組成。主要分布在西歐、中國東北和華北、日本北部、朝鮮、北美洲東部等地。
夏縵
:1.古代卿所乘坐的五采車。
夏盟
:1.古代華夏諸侯國間的結(jié)盟。 2.泛指中國境內(nèi)的結(jié)盟。
夏夢(1933- )
:電影演員。原名楊fd67#江蘇蘇州人。女。1947年移居香港。1950年從影,任長城電影制片公司演員。1980年后籌組青鳥電影公司。主演影片有《娘惹》、《門》、《絕代佳人》、《新寡》等。
夏眠
:又稱夏蟄”。動物對炎熱和干旱季節(jié)的一種適應。主要表現(xiàn)為不活動、體溫下降和進入昏睡狀態(tài)。如肺魚、沙蜥、草原龜、黃鼠等。
夏苗
:1.謂夏季田獵。 2.夏季的禾苗。
夏明翰(1900-1928)
:革命烈士〓南衡陽人。五四運動時任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總干事。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全國農(nóng)民協(xié)會秘書長,協(xié)助毛澤東指導農(nóng)民運動。大革命失敗后,領(lǐng)導平江農(nóng)民起義◇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殺害。臨刑前寫下詩篇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夏目漱石(1867-1916)
:日本小說家。自幼學習漢文。畢業(yè)于東京帝國大學。曾留學英國?;貒笤诖髮W任教。1907年起任《朝日新聞》專業(yè)作家。作品有長篇小說《我是貓》,中篇小說《三四郎》、《后來的事》、《門》等。
夏南
:1.春秋時陳大夫夏征舒的別名。
夏蘗
:1.樹木夏天新生的枝條。
夏浦
:1.夏天的水濱。
夏畦
:1.指夏天在田地里勞動的人。 2.指卑躬屈膝,對人諂媚。
夏啟
:1.亦稱"夏后啟"。亦稱"夏后開"。 2.姒姓,禹之子.相傳禹命伯益繼位為王,禹死后,伯益推讓,退隱箕山,啟遂繼王位,在位九年。 3.后人神化夏啟為仙。
夏氣
:1.夏令的節(jié)氣,夏天的氣候。
夏卿
:1.官名。周以夏官掌管軍事,為六卿之一◇遂以夏卿為兵部尚書之別稱。 2.官名。南朝梁武帝時,以太府﹑少府﹑太仆三卿為夏卿。
夏清侯
:1.竹席的別稱。南唐宗室宜春王李從謙仿《下邳侯革華傳》作《夏清侯傳》,以竹席擬人,因其能祛暑熱,故封為夏清侯。見宋陶谷《清異錄.陳設(shè)》。
夏凊
:1.謂侍奉父母,夏天使之涼爽。
夏日
:1.夏天。 2.夏晝。 3.夏天的太陽。 4.比喻態(tài)度嚴厲。語本《左傳.文公七年》"趙盾,夏日之日也。"
夏日可畏
:1.《左傳.文公七年》"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晉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后常以比喻人的作風嚴厲,難以親近。
夏山過雨圖
:中國畫。清代龔賢作。紙本立軸。水墨。畫面為夏日山雨初霽,群巒如洗,濃翠欲滴的景色,用墨以層層積染為長,有潤澤淋漓之效。山石上留出受光部分,樹木枝干留白少皴,亦具特色。
夏社
:1.夏后氏的社宮。
夏聲
:1.古代中原地區(qū)的民間音樂。
夏時
:1.夏代的歷法。
夏氏
:1.見"夏后氏"。
夏室
:1.夏朝世室之省稱。夏稱宗廟為世室。
夏收
:1.夏代祭祀時戴的一種帽子。
夏首
:1.夏初。
夏書
:1.指記載夏代史事的書。《尚書》中《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共四篇,舊亦稱《夏書》。近人多以《禹貢》為后人所作,《五子之歌》和《胤征》為偽《古文尚書》,《甘誓》可能本是《商書》的一部分。
夏輸
:1.繳納夏稅。
夏孰
:1.見"夏熟"。
夏熟
:1.亦作"夏孰"。 2.指植物的果實在夏季成熟。亦指夏季成熟的果實。
夏數(shù)
:1.指夏歷。
夏霜
:1.夏季降霜。
夏稅
:1.田賦名稱。唐起,歷代田賦都分夏﹑秋兩季征收,稱為夏稅和秋稅。 2.建中元年行兩稅法后,規(guī)定"夏稅無過六月,秋稅無過十一月。"宋代夏稅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納畢;秋稅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納畢。元代在江南仿唐代兩稅法征稅。明代規(guī)定夏稅無過八月,以小麥為主,秋糧無過明年二月,以米為主。行"一條鞭法"后,夏稅﹑秋糧大都征銀。清代分上忙﹑下忙兩期征收。
夏臺
:1.夏代獄名。又名均臺。在今河南省禹縣南。 2.代指牢獄。
夏天
:1.夏季。
夏條
:1.夏天樹木茂盛的枝條。
夏庭
:1.夏之王庭。 2.引申指夏王朝。
夏娃
:《圣經(jīng)》中的人物。詳亞當”(1115頁)。
夏完淳(1631-1647)
:南明抗清將領(lǐng)、詩人。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四歲即跟隨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夏允彝兵敗自殺后,又與陳子龍等聯(lián)合太湖義兵繼續(xù)抗清。受魯王封為中書舍人。被捕后不屈被殺,年僅十六歲。所作詩賦慷慨悲壯,有《南冠草》、《續(xù)幸存錄》。
夏網(wǎng)
:1.謂夏桀所布的羅網(wǎng)。語本《呂氏春秋.異用》"湯見祝網(wǎng)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wǎng)。'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為此也?'"后以"夏網(wǎng)"比喻密布的法網(wǎng)。
夏威夷群島
:太平洋中北部的島群,美國的一個州。是太平洋上的交通要沖。面積16705平方千米。由一百三十二個火山島和珊瑚島組成,僅十個大島有居民。首府火奴魯魯。多火山。氣候濕熱,遍布熱帶雨林。多種植園,盛產(chǎn)甘蔗、菠蘿等。終年蔥綠,海濱風光綺麗,為旅游勝地。
夏屋
:1.大俎,大的食器?!对姡仫L.權(quán)輿》"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余。"毛傳"夏,大也。"鄭玄箋"屋,具也。"一說指大屋。參閱孔穎達疏。 2.大屋。
夏五郭公
:1."夏五"及"郭公"均為《春秋》經(jīng)文脫漏之處?!洞呵铮腹哪辍?quot;夏五。"杜預注"不書月,闕文。"又《莊公二十四年》"郭公。"杜預注"無傳,蓋經(jīng)闕誤也。"后因以"夏五郭公"比喻文字有殘缺。
夏雪
:1.夏季降雪。 2.夏季未消的雪。
夏汛
:1.夏季汛期。
夏衍(1900-1995)
:劇作家,散文家。原名沈乃熙,字端軒,浙江杭縣(今余杭)人。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后去日本留學。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左聯(lián),并從事進步電影的開拓與領(lǐng)導工作??箲?zhàn)期間主辦《救亡日報》等。建國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文化局局長、中國影協(xié)主席、文化部副部長。著有報告文學《包身工》,電影劇本《狂流》、《春蠶》、《風云兒女》,話劇劇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秋瑾傳》等。有《夏衍選集》。1994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杰出貢獻的電影藝術(shù)家”稱號。
夏諺
:1.相傳流行于夏代的諺語。
夏羊
:1.黑色羊。因夏后氏尚黑,故名。
夏陽
:1.夏季的陽光。
夏雩
:1.古代夏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
夏雨雨人
:1.喻及時給人以教益或幫助。
夏育
:1.周時著名勇士,衛(wèi)人,傳說能力舉千鈞。
夏月
:1.夏天。
夏礿
:1.亦作"夏禴"。 2.謂天子諸侯夏祭。
夏鑰
:1.夏后氏文舞之樂。
夏禴
:1.見"夏礿"。
夏耘
:1.夏天鋤田除草。
夏載
:1.夏禹的乘具。指舟﹑車﹑輴﹑樏。
夏翟
:1.亦作"夏狄"。 2.羽毛五色的野雞。
夏征
:1.謂夏收后政府征收公糧。
夏正
:1.夏歷正月的省稱。代指夏歷。夏以正月為歲首,商以夏歷十二月﹑周以夏歷十一月為歲首。見《史記.歷書》。秦及漢初曾一度以夏歷十月為正月。自漢武帝改用夏正后,歷代沿用。
夏政
:1.夏朝的政治﹑政事。
夏至
: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太陽在黃道上經(jīng)過90°~105°的一段時間。約157天,為每年6月21日(或22日)至7月7日(或8日)。狹義上指太陽在天球上經(jīng)過黃經(jīng)90°的時刻,即6月21日(或22日)。黃道上經(jīng)90°的點又稱夏至點”。此日太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其后太陽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動,白晝漸短。天文學上規(guī)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進入夏至,農(nóng)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害也迅速滋生蔓延,需加強田間管理。
夏中
:1.猶夏季。 2.佛教語。謂夏安居間之九十日,即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夏種
:1.夏季種植農(nóng)作物。
夏篆
:1.古代三孤所乘以五彩雕刻為飾的車。
夏裝
:夏季穿著的生活便裝。主要有襯衫、裙子、短褲、裙褲、彩褲、t恤衫等。針織內(nèi)衣日趨外穿化、時裝化,無袖、背心式的上衣和連衣裙也很普遍。面料要求輕、薄、吸濕性和透氣性好,多選用絲綢及高支棉布、棉麻布、針織布料等。
夏子
:1.指禹和湯。
夏宗
:1.諸侯夏天朝見天子。
夏字結(jié)尾組詞
大夏
:1.周代"六舞"之一。相傳本為夏禹時代的樂舞。 2.指夏季。 3.古國名。音譯巴克特里亞(bactria)﹐也叫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我國漢代稱之為大夏。 4.古城門名。在洛陽﹐魏明帝所造。 5.國號。東晉十六國之一。匈奴族赫連勃勃所建﹐也稱夏﹐為吐谷渾所滅。 6.國號。隋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竇建德稱王后﹐國號稱大夏。 7.國號。宋時黨項族李元昊國號亦稱大夏﹐史稱西夏﹐為蒙古成吉思汗所滅。 8.大廈。
構(gòu)夏
:1.見"構(gòu)廈"。
公夏
:1.復姓??鬃拥茏佑泄氖?。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大冠子夏
:1.指漢代杜鄴。
赤夏
:1.炎夏,盛夏。
害夏
:1.苦夏。人體對夏季氣候不適應,表現(xiàn)為精神倦怠,食欲不振,以至于身體消瘦。
結(jié)夏
:1.佛教僧尼自農(nóng)歷四月十五日起靜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門行動,謂之"結(jié)夏"。又稱結(jié)制。
京夏
:1.猶華夏,謂全國。
苦夏
:指夏天食量減少,身體消瘦。有的地區(qū)叫疰夏(zhùxià)。
槐夏
:1.指夏季?;睒溟_花在夏季,故稱。
九夏
:1.古樂名。 2.夏季,夏天。 3.九州華夏。
拉夏
:1.方言。過夏。
雷夏
:1.古澤名。即雷澤。其地當今山東菏澤東北面黃河南岸。
東夏
:1.古代泛指中國東部。 2.金元之際的國名。金宣宗時,蒲鮮萬奴據(jù)遼東自立,國號大真,歷史上亦稱東真◇降元;復叛,稱東夏。元太宗時滅于元。參閱《元史·太祖紀》及《太宗紀》。
陔夏
:1.古樂章名?!毒畔摹分?。古代宴飲終了時奏。
祴夏
:1.古代樂章《九夏》之一。
頀夏
:1.夏,《大夏》,禹樂名;頀,《大頀》,湯樂名◇亦指典雅的古樂。
函夏
:1.《漢書.揚雄傳上》"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函夏,函諸夏也。"后以"函夏"指全國。
過夏
:1.度過夏天;避暑。 2.唐時舉子下第后在京重新攻讀以待再試。
邊夏
:1.邊地少數(shù)民族與中原華夏族的并稱。
半夏
:1.藥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有長柄,初夏開黃綠色花。地下有白色小塊莖,可入藥,生用有毒,內(nèi)服須限用。 2.稻品種名。詳"半夏稻"。 3.仲夏。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有《半夏小集》。
解夏
:1.佛教語。謂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滿而散去。
兩夏
:1.見"兩廈"。
晾夏
:1.謂舊俗在農(nóng)歷三月上巳日起至立夏前曝曬紗葛之類的衣服。
烈夏
:1.猶炎夏。
孟夏
:1.夏季的第一個月,農(nóng)歷四月。
旌夏
:1.古時樂舞所用的大旗。
立夏
:交立夏節(jié)氣;夏季開始立了夏,把扇架ㄧ~了,天氣一天一天地熱起來。
破夏
:1.佛教語。僧人在夏季三月須安居靜修,謂坐夏;坐夏期內(nèi)出外謂"破夏"。 2.入夏。
蠻夏
:1.蠻夷與華夏。泛指邊遠地區(qū)和中原地區(qū)。
僧夏
:1.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數(shù)。夏,夏臘。 2.本謂僧尼于夏日就禪剎掛單,引申指寺廟。
南夏
:1.泛指我國的南部。
染夏
:1.染五色。
三夏
:1.舊稱陰歷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合稱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個月。 2.三個夏季,即三年。 3.古代樂曲《肆夏》﹑《韶夏》﹑《納夏》的總稱。 4.農(nóng)業(yè)勞動中夏收﹑夏種﹑夏管的總稱。
三冬二夏
:1.猶言三兩年。
韶夏
:1.舜樂和禹樂。亦泛指優(yōu)雅的古樂。 2.謂德行如舜禹那樣光明偉大。
叔夏
:1.周代"八士"之一。相傳為掌管山澤的官員。
梅夏
:1.指初夏。因梅熟于夏初,故稱。
首夏
:1.始夏,初夏。指農(nóng)歷四月。
暑夏
:1.炎熱的夏季。
納夏
:1.古樂章名。九夏之一。
齊夏
:1.古樂章名。九夏之一。
區(qū)夏
:1.諸夏之地,指華夏﹑中國。 2.指中原地區(qū)。
溽夏
:1.濕熱的夏天。
盛夏
:1.夏季最炎熱的時候。
無冬歷夏
:1.謂一年到頭。
無冬無夏
:1.謂不分寒暑。
舞夏
:1.即舞羽。
清夏
:1.清和的初夏。
肆夏
:1.古樂章名。 2.泛指宴飲﹑迎送賓客之樂。
送夏
:1.謂送別夏天。 2.舊俗嫁女之后,逢夏季贈送夏令用物給女與婿,謂之"送夏"。 3.指農(nóng)家于夏忙結(jié)束后走訪親友。
晩夏
:1.夏末。指農(nóng)歷六月。
王夏
:1.周樂名。九夏之一,王出入時所奏。
無間冬夏
:1.見"無冬無夏"。
西夏
:朝代名。1038年,黨項族領(lǐng)袖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建都興慶(今寧夏銀川東南)。因在宋的西北,歷史上稱為西夏。與宋、遼、金多次發(fā)生戰(zhàn)爭。1227年為蒙古所滅。
小冠子夏
:1.指漢杜欽。《漢書.杜欽傳》"欽字子夏﹐少好經(jīng)書﹐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為吏。茂陵杜鄴與欽同姓字﹐俱以材能稱京師﹐故衣冠謂欽為'盲杜子夏'以相別。欽惡以疾見詆﹐乃為小冠﹐高廣財二寸﹐由是京師更謂欽為'小冠杜子夏'﹐而鄴為'大冠杜子夏'云。"后人引以稱目疾患者。
咸夏
:1.函夏。指中原,全國。
玄夏
:1.謂大殿。
穾夏
:1.見"穾廈"。
虞夏
:1.指有虞氏之世和夏代。
五夏
:1.古代郊廟樂曲《昭夏》《皇夏》《誠夏》《需夏》《肆夏》的合稱。
消夏
:1.謂避暑。
纁夏
:1.夏之別名。
有夏
:1.指中國。有﹐詞頭。 2.夏代。有﹐助詞。
亞夏
:1.柯爾克孜語。萬歲。
陰夏
:1.向北背陽的宮殿。
五冬六夏
:1.猶言不論寒暑。不管什么時候。
銷夏
:1.消夏。解暑﹐避暑。
一夏
:1.一個夏季。 2.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靜修之期,謂之一夏。佛經(jīng)中稱為安居。見《翻譯名義集.眾善行法安居》。
陽夏
:1.指夏季。夏季陽氣旺盛﹐故稱。
游夏
:1.子游(言偃)與子夏(卜商)的并稱。兩人均為孔子學生,長與文學。見《論語.先進》。
疰夏
:①病名。夏季的一種季節(jié)性疾病。癥狀為厭食、乏力、消瘦等。②方言。苦夏。
蛀夏
:1.人至夏季﹐精神倦怠﹐胃納不佳﹐稱蛀夏。蛀﹐用同"疰"。
須夏
:1.見"須暇"。
歇夏
:1.猶歇伏。
休夏
:1.謂夏日休閑。 2.指暑假。
迎夏
:1.古代祭禮之一。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五色之赤相配應,故于立夏日,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赤帝,迎接夏季到來。 2.指每逢夏日。
夷夏
:1.夷狄與華夏的并稱。古代常以指中國境內(nèi)的各族人民。 2.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與內(nèi)地。
中夏
:1.指華夏;中國。 2.指中原地區(qū)。 3.夏季之中,指農(nóng)歷五月◇亦指盛夏。
仲夏
:1.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nóng)歷五月。因處夏季之中,故稱。
朱夏
:1.夏季。
坐夏
:1.佛教語。僧人于夏季三個月中安居不出,坐禪靜修,稱坐夏。其時正當雨季,亦稱"坐雨安居"。具體日期因地而異。
早夏
:1.初夏。
章夏
:1.古樂曲名。 2.堯樂《大章》和禹樂《大夏》的并稱。
族夏
:1.周代樂章名。為鐘鼓樂九夏之一。
推薦工具
成語大全查詢
漢字拼音查詢
筆畫筆順查詢
繁體字轉(zhuǎn)換器
謎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