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无遮挡在线播放视频,国产一国产一级新婚之夜,国产成人在线电影a区,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影院
首頁
金額大寫轉(zhuǎn)換器
日期天數(shù)計(jì)算器
年齡計(jì)算器
N天前/后日期查詢
長度單位換算器
區(qū)號查詢
謎語大全
網(wǎng)站ICP備案查詢
漢字組詞免費(fèi)在線查詢
查詢漢字
開始
結(jié)尾
立即查詢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漢字組詞查詢
銅組詞
更新日期:2022-06-27 12:00:03
銅
銅拼音
:tónɡ
銅偏旁部首:钅
銅筆畫數(shù):11筆(
銅的筆順
)
銅繁體字:銅
銅字開頭組詞
銅
:1.停蓄沉浸。
銅氨絲
:1.將纖維素溶解在氫氧化銅的氨溶液里制成的人造絲﹐纖維很細(xì)。
銅拔
:1.見"銅鈸"。
銅板
:1.銅元。 2.銅制板材。 3.銅版。 4.銅制的演唱快書等打拍子用的板狀器具。
銅版
:1.用銅鑄成或用銅板刻成的漁。中國后晉天福年間(公元936-943年)曾用銅版印刷《九經(jīng)》﹔十一世紀(jì)初﹐北宋更以銅版印紙幣和仿單。 2.古代用銅活字排印書籍﹐叫"銅版印刷"。 3.照相﹑雕刻﹑電鑄等銅版的總稱。主要用于印刷照相﹑圖片和精致的印刷物。
銅版畫
:1.版畫的一種。因所用的金屬材料以銅版為主﹐故名。制作方法為在金屬版上刻畫或腐蝕成圖形﹐然后再印在紙上。
銅版紙
:用于銅版及高級膠版印刷的加工紙。在特制原紙表面涂以白色顏料及膠黏劑調(diào)成的涂料,經(jīng)超級壓光制成。供要求美觀的印刷品用。
銅煲
:1.銅制的鍋。
銅貝
:1.中國古代的一種銅質(zhì)貨幣。起于西周。流通于戰(zhàn)國時(shí)期楚國的蟻鼻錢﹐可能是它的一種高級形態(tài)。
銅陛
:1.用銅套覆的臺階。
銅璧
:1.銅制的璧形禮器。
銅表
:1.銅制的圭表。古代測量日影的儀器。
銅兵
:1.銅制的兵器。
銅兵符
:1.即銅虎符。
銅鈸
:1.亦作"銅拔"。 2.打擊樂器。鐃鈸的別名。
銅蟾
:1.銅制的蟾蜍形器物﹐如水盂﹑墨合﹑燈盞之類。
銅鈔
:1.銅鑄錢幣。
銅城鐵壁
:1.見"銅墻鐵壁"。
銅螭
:1.銅制的螭形的筆床﹑筆架。 2.銅鑄螭頭。 3.借指翰林學(xué)士之類的文人。
銅池
:1.檐下承接雨水的銅槽。 2.銅制棺飾。
銅墀
:1.用銅套覆的臺階。借指宮庭。
銅尺
:1.銅制的律尺。古代用以量較樂器﹐又可依以為準(zhǔn)﹐鑄銅律呂以調(diào)聲韻。
銅籌
:1.古代報(bào)時(shí)示警用的銅制更簽。
銅臭
:1.銅錢的臭氣。原用來譏諷用錢買官或豪富者◇常用來譏諷唯利是圖的人。
銅川市
:在陜西省中部、渭河平原北部,咸銅鐵路通此。1958年設(shè)市。人口428萬(1995年)。盛產(chǎn)煤炭。有煤炭、陶瓷、水泥、機(jī)械、化學(xué)等工業(yè)。為陜西省重要工業(yè)城市。
銅錘
:1.銅制的錘。多用于裝備機(jī)械。 2.見"銅錘花臉"。
銅錘花臉
:1.戲曲中花臉的一種﹐偏重唱工﹐因《二進(jìn)宮》中的徐延昭抱著銅錘而得名◇泛稱偏重唱功的花臉腳色為銅錘花臉。亦省稱"銅錘"。
銅唇鐵舌
:1.比喻雄辯的口才。
銅爨
:1.銅制的炊具。
銅打鐵鑄
:1.形容非常牢靠﹑穩(wěn)固。
銅黛
:1.即銅綠。古代作為畫眉的顏料。
銅蕩
:1.唐代一種劣質(zhì)錢幣。
銅堤
:1.指修筑得很堅(jiān)固的江河堤防。上可行人。
銅鍉
:1.見"銅韑"。
銅狄
:1.《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史記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五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于臨洮……是歲始皇初并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因稱"銅人"為"銅狄"。
銅點(diǎn)
:1.即刁斗。
銅鈿
:1.方言。指銅質(zhì)硬幣。亦泛指金錢。
銅靛
:1.即銅藍(lán)。參見"銅藍(lán)"。
銅吊
:1.銅制的水壺。
銅迭
:1.銅制的碟子。為餐具之一種。
銅兜
:1.軍人用來保護(hù)頭部的銅質(zhì)頭盔。
銅斗
:1.亦作"銅枓"。銅制的方形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 2.銅制的量器。 3.指作為厭勝之器的威斗。 4.形容富足而牢固。
銅斗兒家活
:1.猶言銅斗兒家私。
銅斗兒家計(jì)
:1.猶言銅斗兒家私。
銅斗兒家門
:1.猶言富麗的屋宇。
銅斗兒家私
:1.比喻穩(wěn)當(dāng)可靠的巨大家財(cái)。元時(shí)慣用語。
銅斗兒家緣
:1.猶言銅斗兒家私。
銅枓
:1.見"銅斗"。
銅毒
:1.即銅綠。有毒﹐故稱。比喻惡毒的人。
銅鳳
:1.銅制的鳳形測風(fēng)儀器。 2.銅制的鳳形飾物。
銅符
:1.見"銅虎符"。 2.見"銅魚符"。 3.銅制的封門板。 4.道士所用的符契之類的法物。
銅符吏
:1.指郡縣長官或相應(yīng)的官職。
銅梗
:1.草木堅(jiān)韌的枝梗。
銅溝
:1.銅鑄的溝渠。相傳吳王夫差曾在宮中鑄造銅溝。 2.借指宮苑。
銅鼓
:古代青銅打擊樂器。由用作炊具的銅釜發(fā)展而成。流行于中國南方一些少數(shù)民族居住地區(qū)和東南亞一帶,以中國出土最多。最早的銅鼓出現(xiàn)于春秋時(shí)期。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徑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僅10多厘米;重量自數(shù)十斤至數(shù)百斤不等。
銅鼓釵
:1.叩擊銅鼓的大型金銀釵。
銅瓜
:1.古代衛(wèi)士所執(zhí)的一種兵仗。棒端呈瓜形﹐銅制金色。
銅關(guān)
:1.比喻非常牢固的關(guān)卡。
銅官
:1.古代官名。掌開采銅礦。歷代均有類似設(shè)置。如秦時(shí)曾在桐廬縣置官采銅。西漢也曾在丹陽郡置官采銅﹐主管有長及丞。
銅管樂
:1.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的音樂。
銅管樂隊(duì)
:電銅管樂器和部分打擊樂器組成的樂隊(duì)。有別于兼有木管樂器的管樂隊(duì)。樂器組合不固定,樂隊(duì)編制也常有變化,但一般有短號、薩克斯號、長號和大號。
銅匭
:1.銅制的匣子。
銅郭
:1.銅鑄般堅(jiān)固的城郭。 2.銅錢的邊郭﹐因以指錢幣。
銅河
:1.大渡河的俗稱。
銅荷
:1.銅制的呈荷葉狀的燭臺。 2.古代銅制的計(jì)時(shí)儀器上的荷葉狀容器。
銅壺
:1.古代銅制壺形的計(jì)時(shí)器。
銅壺滴漏
:1.古代的一種計(jì)時(shí)方法。用銅壺盛水﹐滴漏以計(jì)時(shí)刻。
銅壺門
:1.宋時(shí)成都銅壺閣附近門名。
銅虎
:1.見"銅虎符"。
銅虎符
:1.漢代發(fā)兵所用的銅制虎形兵符◇亦借指官印。
銅戶
:1.制造銅器的家庭作坊。
銅花
:1.亦作"銅華"。銅銹﹔銅綠。 2.銅屑。見明李時(shí)珍《本草綱目.金石一.赤銅》。
銅華
:1.見"銅花"。
銅環(huán)
:1.亦作"銅閕"。銅制的門環(huán)。 2.借指門。 3.宋代三品官員祭服上的一種銅制環(huán)飾。
銅簧
:1.吹奏樂器中的銅制簧片。亦借指這種樂器。
銅渾
:1.見"銅渾儀"。
銅渾儀
:1.即渾天儀。
銅活
:1.建筑物或器物上各種銅制的物件。 2.制造和修理銅制物件的工作。
銅活字
:1.銅制的印刷活字。公元1403年﹐朝鮮已開始大量鑄造銅活字印書。制法先用黃楊木刻字﹐翻成砂模﹐注入銅液成字。中國明代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年)﹐在無錫﹑常州﹑蘇州﹑南京一帶曾廣泛應(yīng)用銅活字印書。清雍正四年(1726年)﹐武英殿曾用銅活字印行《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亦省稱"銅字"。
銅記
:1.銅制的印記。
銅甲
:1.銅制的鎧甲。
銅匠
:1.制造和修理銅器的手工業(yè)工人。
銅澆鐵鑄
:1.形容體格非常強(qiáng)壯。
銅焦
:1.見"銅鐎"。
銅鐎
:1.亦作"銅焦"。 2.銅制的盆形炊器﹐下有三足﹐附長柄﹐多用于溫羹?;蛘f即刁斗。古代軍中用以炊飯﹑巡更。盛行于漢晉。
銅角
:1.軍中樂器名。銅制喇叭。上下二截﹐形如竹筒﹐故俗稱號筒。
銅角子
:1.銅元。
銅街
:1.洛陽銅駝街的省稱。借指鬧市。
銅界
:1.以銅柱作為標(biāo)志的邊界。
銅斤
:1.指一定份量的銅錢。
銅斤鐵肋
:1.見"銅筋鐵骨"。
銅金
:1.即銅。
銅筋鐵骨
:1.形容人的身體十分壯實(shí)強(qiáng)健。
銅筋鐵肋
:1.見"銅筋鐵骨"。
銅禁
:1.禁止銷毀銅錢以鑄銅器﹐并收繳銅器。
銅精
:1.道教所謂的銅的精靈。 2.中醫(yī)學(xué)藥名。銅青的一種。
銅鯨
:1.銅制的鯨形貯水器。
銅井
:1.山名。 2.用銅作井口的水井。
銅竟
:1.見"銅鏡"。
銅鏡
:古代用來照映形象的銅制鏡子。一般是圓形,照面的一面磨光發(fā)亮,背面常鑄花紋。中國最早的銅鏡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shí)代,戰(zhàn)國時(shí)已很盛行。
銅鏡反應(yīng)
:能形成銅鏡的反應(yīng),由硫酸銅與氫氧化鈉反應(yīng),生成氫氧化銅,再用乙醛還原,即有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淀產(chǎn)生,在試管壁上形成銅鏡。常用此反應(yīng)檢驗(yàn)醛基的存在。
銅爵
:1.見"銅雀"。
銅爵妓
:1.見"銅雀妓"。
銅爵樓
:1.樓閣名。在銅雀臺上。
銅爵臺
:1.見"銅雀臺"。
銅柯
:1.剛勁﹑蒼郁的樹枝。
銅殼子
:1.銅元。
銅刻
:1.指銅版畫。
銅坑
:1.見"銅坑"。
銅扣
:1.銅元﹔銅錢。
銅匱
:1.銅制的柜。
銅藍(lán)
:1.礦物名。亦稱"銅靛"。呈細(xì)薄片狀﹐性脆﹐稍具彈性。通常多以粉末狀和被膜出現(xiàn)。靛藍(lán)色﹐條痕灰色至黑色。產(chǎn)于銅礦床次生硫化物富集帶中﹐為煉銅主要原料之一。
銅樂隊(duì)
:1.見"銅管樂隊(duì)"。
銅蠡
:1.銅制的螺形鋪首。 2.一種銅制號角。
銅煉
:1.銅制的古兵器。也稱銅锏。長而無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
銅梁
:1.產(chǎn)銅的山。 2.山名。在四川省合川縣南。山有石梁橫亙﹐色如銅。
銅陵
:1.產(chǎn)銅的山陵。
銅陵市
:在安徽省南部、寧銅鐵路終點(diǎn),濱臨長江。1956年設(shè)銅官山市,1958年改銅陵市。人口318萬(1995年)。有銅陵銅礦,是中國有色冶金工業(yè)基地之一。
銅龍
:1.銅制的龍形器物。(1)裝飾品。《漢書.成帝紀(jì)》"太子出龍樓門"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張晏曰"門樓上有銅龍,若白鶴﹑飛廉之為名也。"(2)噴水器。晉陸翙《鄴中記》"華林園中,千金堤上,作兩銅龍,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唐李紳《題法華寺五言二十韻》"龍噴疑通海,鯨吞想漏川"自注"寺內(nèi)有梁朝銅龍吐泉,銅鯨飲水,以注諸院。"(3)漏器的吐水龍頭。亦借指漏壺。唐李商隱《深宮》詩"金殿銷香閉綺櫳,玉壺傳點(diǎn)咽銅龍。"明李東陽《送進(jìn)士歸省》詩"宵辭禁漏銅龍盡,曉散朝行白鷺稀。" 2.清王韜《變法上》"銅龍沙漏,璇璣玉衡,中國已有之于唐虞之世。"(4)受水器。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谷水》"晉文王欲修九龍堰,阮步兵舉陳協(xié),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銅龍六枚,堰遂成。"(5)筆架﹑筆套之類文具。南朝梁庾肩吾《謝賚銅硯筆格啟》"管撫銅龍,還笑王生之璧。"(6)銅制曲柄小喇叭狀吹奏樂器。清袁枚《續(xù)新齊諧.吹銅龍送枉死魂鍋上有守飯童子》"銅龍以銅為之,曲其柄,如今之馬上腥喇狀,聲甚凄切。" 3.見"銅龍門"。
銅龍館
:1.飾有銅龍的館舍。太子之宮﹐亦借指帝王宮廷。
銅龍樓
:1.飾有銅龍的門樓。借指太子宮室。亦借指帝王宮闕。
銅龍門
:1.漢太子宮門名。門樓上飾有銅龍。亦借指帝王宮闕。
銅樓
:1.見"銅龍樓"。
銅漏
:1.銅壺。古代一種計(jì)時(shí)器。
銅律
:1.銅制的定音﹑候氣的儀器。
銅綠
:銅表面所生成的銅銹。參見堿式碳酸銅”(1001頁)。
銅緑
:1.銅表面所生成的綠銹﹐主要成分是堿式碳酸銅﹐粉末狀﹐有毒﹐用來制煙火和顏料。 2.像銅綠一樣的顏色。
銅輪
:1.佛教語。轉(zhuǎn)輪圣王手中持的銅制輪寶。 2.佛塔上的相輪。 3.銅碾。
銅鑼
:1.一種銅制樂器。形如銅盤。圈邊上穿二孔﹐結(jié)繩提而擊之。
銅馬
:1.銅鑄的馬。 2.即銅馬軍。
銅馬祠
:1.即漢光武帝劉秀廟。
銅馬帝
:1.即漢光武帝劉秀。
銅馬法
:1.按照馬的骨法鑄成的銅馬模型。
銅馬軍
:1.新莽末年河北的農(nóng)民起義軍。當(dāng)時(shí)河北起義軍有銅馬﹑大肜﹑高湖﹑重連﹑鐵脛﹑大搶﹑尤來﹑上江﹑青犢﹑五校﹑檀鄉(xiāng)﹑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共數(shù)百萬人﹐各自分散﹐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力量﹐其中以銅馬軍為最強(qiáng)大﹐領(lǐng)袖有東山荒禿﹑上淮況等。公元24年起義軍被劉秀陸續(xù)擊破﹐銅馬部眾多被收編◇來銅馬﹑青犢﹑尤來馀眾共立孫登為帝。不久失敗。
銅鏝
:1.銅錢。
銅帽
:1.指槍彈。因彈殼系銅制﹐故名。 2.潛水員下水操作時(shí)戴的帽子﹐密封不透水﹐借助玻璃孔進(jìn)行觀察﹐通過氣環(huán)口進(jìn)行呼吸。
銅瑁
:1.飾金的玉瓚。天子朝會所用的禮器。 2.借指王位。
銅門
:1.指金門﹐金馬門。
銅面
:1.見"銅面具"。
銅面具
:1.古代將士出征時(shí)常戴之以作防護(hù)和威懾?cái)橙说你~制面具。
銅模
:1.用紫銅或鋅合金制的澆鑄鉛字的模型。
銅磨筩
:1.石磨上用來轉(zhuǎn)動磨盤的銅制磨桿。
銅陌
:1.銅駝陌﹑銅駝街的簡稱。
銅墨
:1.銅印黑綬。 2.《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又﹕"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因亦以"銅墨"借指縣令。
銅猊
:1.銅制的狻猊形的香爐。
銅輦
:1.太子所乘之車。 2.借指太子。
銅琶鐵板
:1.同"鐵板銅琶"。
銅牌
:1.銅制的牌子。 2.與官印配合使用的銅鑄符契。 3.銅質(zhì)獎牌。多作獎品。次于金牌﹑銀牌。
銅盤
:1.見"銅盤"。
銅盤奩子
:1.銅制盛器。
銅盤重肉
:1.貴重的食器﹐豐盛的飯菜。引申指特殊恩寵。
銅泡
:1.子彈"底火"部分的俗稱。
銅盆帽
:1.即拿破侖帽。一種以拿破侖命名的橢圓闊邊的帽子。
銅盆鐵帚
:1.猶言釘對釘﹑鐵對鐵。比喻兩強(qiáng)相輔﹐正好相配。
銅片
:1.銅鏡。 2.銅元。
銅鋪
:1.見"銅鋪"。
銅齊
:1.指銅在合金中的劑量﹑比例。齊﹐后通作"劑"。
銅器時(shí)代
:1.考古學(xué)所指的介于最早的石器時(shí)代和較晩的鐵器時(shí)代之間的一個(gè)時(shí)代。在中國有三種習(xí)慣用法﹕一指紅銅時(shí)代﹐一指青銅時(shí)代﹐一指為紅銅時(shí)代和青銅時(shí)代的總稱。據(jù)文獻(xiàn)記載﹐中國遠(yuǎn)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經(jīng)鑄造銅器﹐推動了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的很大發(fā)展。
銅簽
:1.見"銅簽"。
銅錢
:1.古代銅質(zhì)輔幣。圓形﹐中有方孔﹐價(jià)值最小。歷代通用﹐但形制不一。清代末年使用銅元后﹐逐漸停止流通。 2.泛指錢財(cái)﹑鈔票。
銅塹
:1.產(chǎn)銅的山塹。
銅鏹
:1.銅錢。
銅墻
:1.神話中所謂銅制的墻。語本《神異經(jīng).中荒經(jīng)》﹕"西南裔外老壽山﹐以黃銅為墻。" 2.泛指牢不可破的墻類阻礙物。
銅墻鐵壁
:指建筑物堅(jiān)固,比喻十分堅(jiān)固的防御工事看祝家莊時(shí),后面都是銅墻鐵壁,把得嚴(yán)整。也比喻人民群眾團(tuán)結(jié)一致形成的強(qiáng)大防御力量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
銅青
:1.銅銹﹔銅綠。
銅權(quán)
:1.銅制的秤錘。
銅雀
:1.銅制的鳥雀。 2.指銅雀臺。 3.亦作"銅爵"。傳說中的秦始皇名馬名。
銅雀分香
:1.三國魏曹操臨終遺令云﹕"吾婕妤妓人﹐皆著銅雀臺……汝等時(shí)時(shí)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又云﹕"余香可分與諸夫人。"文見晉陸機(jī)《吊序》◇用為人臨死前對妻妾的戀念之典。
銅雀妓
:1.亦作"銅爵妓"。指三國魏曹操的歌舞妓。 2.樂府平調(diào)曲名。又名"銅雀臺"。南朝齊謝杋﹑唐高適均有《銅雀妓》詩。參見"銅雀臺"。
銅雀臺
:1.亦作"銅爵臺"『末建安十五年冬曹操所建。周圍殿屋一百二十間﹐連接榱棟﹐侵徹云漢。鑄大孔雀置于樓頂﹐舒翼奮尾﹐勢若飛動﹐故名銅雀臺。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古鄴城的西北隅﹐與金虎﹑冰井合稱三臺。 2.樂府平調(diào)曲名。又名"銅雀妓"。
銅雀瓦
:1.銅雀臺的瓦◇人取而制為硯﹐因代指硯臺。
銅雀硯
:1.從三國魏銅雀臺遺址掘取古瓦研制的硯臺◇遂為硯臺的美稱。宋梅堯臣有《銅雀硯》詩。
銅闕
:1.比喻呈青銅色的雙峰。
銅人
:1.銅鑄的人像。 2.指銅制人體針灸經(jīng)絡(luò)穴位模型。最早為宋王惟一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創(chuàng)鑄。
銅嗓子
:1.嗓音渾厚洪亮的喉嚨。
銅山
:1.蘊(yùn)藏﹑出產(chǎn)銅礦的山。 2.指金錢﹔錢庫。
銅山金穴
:1.比喻極其富有。
銅山鐵壁
:1.見"銅山鐵壁"。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yīng)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xué)》﹕"殷荊州曾問遠(yuǎn)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殷曰﹕'銅山西崩﹐靈鐘東應(yīng)﹐便是《易》耶?'"劉孝標(biāo)注引《東方朔傳》﹕"孝武皇帝時(shí)﹐未央宮前殿鐘無故自鳴﹐三日三夜不止。詔問太史待詔王朔﹐朔言恐有兵氣。更問東方朔﹐朔曰﹕'臣聞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鐘先鳴?!兑住吩?quot;鳴鶴在陰﹐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應(yīng)在后五日內(nèi)。'居三日﹐南郡太守上書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后以"銅山西崩﹐洛鐘東應(yīng)"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響。
銅商
:1.富商。西漢鄧通受寵于漢文帝﹐得賜蜀郡嚴(yán)道銅山﹐可自行鑄錢﹐成為西漢大富商。見《漢書.佞幸傳.鄧通》。
銅身
:1.猶銅像。銅鑄的像。
銅升
:1.古代量器。銅制的升。
銅生斯
:1.即銅四開。
銅聲
:1.敲擊銅而發(fā)出的聲響。引申指洪亮的聲音。 2.比喻遒勁的筆力。
銅聲響器
:1.形容說話聲音響亮。
銅省
:1.指太子之宮。
銅石
:1.紫銅色的巖石。
銅史
:1.指漢張衡所制漏刻儀上的銅制仙人像。 2.借指漏刻銅壺。
銅獸
:1.指銅制的獸頭形鋪首。 2.銅制的獸形酒具。 3.見"銅獸符"。
銅獸符
:1.即銅虎符。唐人避唐高祖之祖李虎諱﹐改"虎"為"獸"。
銅哾
:1.魚名。又名"姜公魚"。
銅絲
:1.用銅拉制成的線狀成品。電機(jī)線圈﹑工業(yè)用篩等多用銅絲制成。 2.用銅絲絞制的纜繩。
銅四開
:1.方言。舊時(shí)稱面值為一分之銅幣。
銅松
:1.剛勁蒼郁的松樹。
銅臺
:1."銅雀臺"的省稱。 2.唐杜牧《赤壁》詩﹕"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馮集梧注引《許彥周詩話》﹕"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臺上也。"后因以"銅臺"借指囚禁才女之所。
銅臺瓦
:1.見"銅雀瓦"。
銅頭
:1.指螻蛄。
銅頭六臂
:1.神道的形狀。
銅頭鐵臂
:1.見"銅頭鐵額"。
銅頭鐵額
:1.形容異常勇猛強(qiáng)悍﹐刀槍不入。
銅駝
:1.亦作"銅駝"。 2.銅鑄的駱駝。多置于宮門寢殿之前。 3.即銅駝街。 4.借指京城﹐宮廷。
銅駝草莽
:1.同"銅駝荊棘"。
銅駝街
:1.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故洛陽城中。以道旁曾有漢鑄銅駝兩枚相對而得名。為古代著名的繁華區(qū)域。
銅駝荊棘
:語出《晉書·索靖傳》索靖有遠(yuǎn)見,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后因以銅駝荊棘”指變亂后的殘破景象。
銅駝陌
:1.即銅駝街。 2.常借指繁華﹑游樂之區(qū)。
銅駝市
:1.借指洛陽。
銅駝巷
:1.即銅駝街。
銅駝
:1.見"銅駝"。
銅豌豆
:1.比喻老門檻﹑風(fēng)月中人。是宋元時(shí)勾欄中對于老狎客的切口。
銅丸
:1.銅制小球?!稘h書.史丹傳》﹕"建昭之間﹐元帝被疾﹐不親政事﹐留好音樂?;蛑密惫牡钕漏o天子自臨軒檻上﹐雙銅丸以擿鼓﹐聲中嚴(yán)鼓之節(jié)◇宮及左右習(xí)知音者莫能為。"后用為深諳音律﹐樂技極精之典。 2.比喻清圓的詩句。
銅圍
:1.謂堅(jiān)固的圍墻。
銅圍鐵馬
:1.比喻堅(jiān)固的陣勢。
銅韑
:1.春秋晉邑名。在今山西省沁縣南。晉平公曾筑銅韑宮于此『置縣﹐治所在今山西省沁縣南。北魏以后屢有遷移。明洪武初廢入沁州。 2.春秋晉離宮名。 3.指襄陽。 4.曲名。 5.亦作"銅鍉"。復(fù)姓。春秋時(shí)有銅鍉伯華。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銅韑曲
:1.即《白銅韑歌》。也稱《襄陽蹋銅蹄》。樂府清商曲名。
銅烏
:1.銅制的烏形測風(fēng)儀器。亦稱相風(fēng)烏。
銅洗
:1.銅制的盥洗器。
銅閕
:1.銅制的環(huán)狀物。 2.見"銅環(huán)"。
銅仙
:1."金銅仙人"的省稱。
銅線
:1.舊時(shí)指電報(bào)。
銅象
:1.見"銅像"。
銅像
:1.亦作"銅象"。 2.銅鑄的神像或人像。 3.比喻為人供奉而無發(fā)言權(quán)的偶像。
銅心鐵膽
:1.形容人的意志堅(jiān)定。
銅腥
:1.指銅的臭味。
銅繡
:1.謂用銅嵌砌的紋彩。
銅穴
:1.采銅的坑穴。
銅鴨
:1.銅制的鴨形香爐。
銅牙
:1.見"銅牙弩"。 2.一種藥石的名稱。
銅牙利
:1.弓上的銅制機(jī)栝。
銅牙弩
:1.用銅制機(jī)栝發(fā)箭的弓。
銅研
:1.見"銅雀硯"。
銅硯
:1.見"銅雀硯"。
銅冶
:1.謂冶銅鑄幣。
銅葉
:1.薄銅片。 2.借指茶盞。
銅儀
:1.指銅制的候風(fēng)地動儀。
銅音
:1.銅器的響聲。形容洪亮的聲音。
銅印
:1.銅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階『代祿六百石以上佩之﹐南朝諸州刺史多用銅印﹐唐諸司﹑宋六部以下用銅印﹐清府﹑州﹑縣皆用銅印。
銅印池
:1.銅制的裝有印泥﹑印色的盒子。
銅魚
:1.見"銅魚符"。 2.借指太守的官職。
銅魚符
:1.銅制的魚形符信。古代官員用以證明身份和征調(diào)兵將的憑證◇周世宗顯德六年廢除﹐但后世仍以"銅魚符"﹑"銅符"作為郡縣長官或官職的代稱。
銅魚使
:1.指刺史。
銅羽
:1.即銅烏。
銅元
:1.從清代末年到抗日戰(zhàn)爭前通用的銅質(zhì)輔幣﹐圓形。因與傳統(tǒng)的圓形方孔錢不同﹐中間無孔﹐故俗亦稱"銅板"。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廣東開始鑄造。正面有"光緒元寶"四字﹐背面有蟠龍紋。每枚重庫平二錢﹐當(dāng)制錢十文﹐每百枚換銀元一元。除當(dāng)十銅元外﹐還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額。流通最廣的是當(dāng)十銅元﹐俗稱"單銅板"﹔其次是當(dāng)二十文的銅元﹐俗稱"雙銅板"。宣統(tǒng)年間(公元1909年-1911年)﹐銅元正面改鑄"大清銅幣"四字。在北洋軍閥時(shí)期﹐銅元的種類很多﹐河南有當(dāng)五十的銅元﹐四川有當(dāng)百和當(dāng)二百的銅元◇因各省濫發(fā)結(jié)果﹐銅元貶值﹐每枚銀元可兌銅元數(shù)遠(yuǎn)遠(yuǎn)超過百枚﹐其兌換行市在上海稱衣牌。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shí)行法幣改革﹔翌年發(fā)行新的銅輔幣﹐有一分﹑半分兩種﹐舊銅元多被銷熔。
銅圓
:1.銅元。
銅龠尺
:1.量具。古時(shí)用以度量黃鐘之管和它的直徑。
銅宅
:1.用銅作部分建筑材料的宅舍。
銅盞
:1.銅制的杯盞。
銅章
:1.古代銅制的官印。唐以來稱郡縣長官或指相應(yīng)的官職。
銅章吏
:1.見"銅符吏"。
銅仗子
:1.儀仗隊(duì)使用的銅制兵器。亦指執(zhí)這種兵器的衛(wèi)士。
銅照
:1.銅鏡。古代以青銅為鏡。
銅汁
:1.銅熔化后的液體。
銅芝
:1.《漢書.宣帝紀(jì)》載﹐宣帝神爵元年﹐有金芝九莖產(chǎn)于函德殿銅池﹐以為祥瑞。稱銅芝◇世仿制為燈座。
銅炙
:1.銅制的烤炙食物的炊具。
銅竹
:1.猶銅符﹐銅印。古代地方長官所佩。
銅竹律
:1.銅律和竹律。古代用以定音或候氣的管狀儀器。
銅柱
:1.銅制的支撐建筑物的柱子。 2.神話傳說中的天柱。 3.銅制的作為邊界標(biāo)志的界樁。
銅鑄鐵澆
:1.見"銅澆鐵鑄"。
銅磚
:1.磚形銅塊。
銅篆
:1.指銅魚符。 2.指銅鑄香爐。
銅觜
:1.鷺鷥的別名。嘴硬而尖。
銅子
:1.銅元。
銅字
:1.見"銅活字"。
銅字結(jié)尾組詞
白銅
:1.含鎳量少于50%的銅鎳合金。亦可再加入錳﹑鐵﹑鋅或鋁﹐成為特種白銅。
赤銅
:1.指純銅。也稱紅銅﹑紫銅。 2.古代傳說謂昆吾之山所出的銅,其色如火,質(zhì)極堅(jiān),以鑄刀劍,鋒利無比。
古銅
:1.指古代銅鑄器皿。
分銅
:1.砝碼。
醋酸亞砷酸銅
:俗稱巴黎綠”。化學(xué)式3cu(aso3)2·cu(ch3coo)2。翡翠綠色粉末。極毒。溶于氨水、酸,不溶于乙醇、水。由亞砷酸鈉、硫酸銅與乙酸反應(yīng),或由氧化銅與三氧化二砷在醋酸中回流加熱而得。用于制防污漆,作殺蟲劑、顏料、木材防腐劑等。
精銅
:1.精煉的銅。
紅銅
:1.即赤銅。由硫化物或氧化物銅礦石冶煉得來的純銅,可用以鑄錢及制作器物。
堿式碳酸銅
:化學(xué)式ヽuco3·ヽu(oh)2。綠色粉末。有毒。為銅表面生銹形成的銅綠的主要成分。主要由硝酸銅或硫酸銅與碳酸鈉作用制得。可用作顏料、殺菌劑等,還可制煙火、銅鹽和鍍銅液等。
膽銅
:1.我國古代用水冶法取得的一種銅合金。因所用為膽礬水﹐故稱;因亦稱此法為膽銅法。魏晉示煉丹術(shù)盛行﹐已有此法﹐是世界上水法冶金技術(shù)的先聲。宋為鑄錢需要﹐此法更為興盛。元明后始見廢止。
燋銅
:1.含燋毒之銅。
煉銅
:1.精煉的銅。
籠銅
:1.見"籠僮"。
攉銅
:1.奪取人錢。
寒銅
:1.指銅鏡。
鎎銅
:1.黃銅。
落銅
:1.猶落鈔。銅;銅錢。
青銅
:一種以銅為基體的合金。舊時(shí)僅指銅錫合金”,現(xiàn)指除銅鎳合金(白銅)和銅鋅合金(黃銅)之外的所有銅合金。因品種較多,常在青銅前冠以主要合金名稱,如錫青銅、鈹青銅、鈦青銅、鋁青銅等。其綜合性能較黃銅、白銅為好,常用于制造各種機(jī)械零件、軸瓦、硬幣和藝術(shù)品等。
時(shí)銅
:1.指當(dāng)時(shí)所用的銅錢。
蓮銅
:1.即蓮花漏。
牝銅
:1.古代煉銅,以水灌銅,其凹陷者為牝銅。參見"牡銅"。
贖銅
:1.謂交納銅錢抵銷過失。猶罰款。
牡銅
:1.古代煉銅時(shí)以水灌銅,其凸起者為牡銅,其凹陷者為牝銅。
佩銅
:1.佩帶銅質(zhì)官印。唐制諸司皆用銅印,故以"佩銅"借指官員。
生銅
:1.未冶煉的銅。 2.指劍。
熟銅
:1.經(jīng)過精煉可供錘鍛的銅。
秦銅
:1.秦鏡的代稱。
響銅
:1.一種合金。由銅﹑鉛﹑錫按一定比例混合煉成??芍茦菲?。
五石銅
:1.攙入五色藥石的銅合金。
軒帝銅
:1.即軒轅鏡。
銅
:1.停蓄沉浸。
烏銅
:1.赤銅。
軒銅
:1.即軒轅鏡。
筪銅
:1.以模子澆鑄銅。
頑銅
:1.生銹的銅。
氧化銅
:化學(xué)式cuo≮色粉末或晶體。溶于酸、氨水等,不溶于水、乙醇。在加熱時(shí)可被氫、氨氣還原成銅。由硝酸銅灼燒而得。可用作瓷器、玻璃、釉的顏料,有機(jī)反應(yīng)的催化劑和氧化劑,還可制銅鹽、煙火等。
氧化亞銅
:化學(xué)式cu2o§色晶體。有毒。溶于鹽酸、氨水等。能被潮濕空氣氧化為氧化銅。由銅鹽加酒石酸鉀鈉在還原劑作用下制得??捎米鞑AА⒋善鞯募t色著色劑,有機(jī)合成的催化劑,農(nóng)作物的殺菌劑等。
鑄銅
:1.用銅鑄造(器物)。 2.一種含鋅的銅。
推薦工具
成語大全查詢
漢字拼音查詢
筆畫筆順查詢
繁體字轉(zhuǎn)換器
謎語大全